凌晨的高速路上,51岁的向先生驾车送友后突感头晕,下车时多次跌倒,左侧肢体逐渐无力,说话也含糊不清。幸运的是,他及时拨通120,在一所医院接受了溶栓治疗。
但治疗后,他左侧上下肢肌张力升高,肌力仅1级,构音不清的问题仍在,加上对病情的恐惧,他变得易怒、情绪低落,甚至一度想放弃康复,觉得未来一片灰暗。 病情稳定后,辗转来到我院。初次入院状态不佳5月份,他第一次来安护康住院时,是被人用轮椅推入科室的。那时他睡眠差,面部和躯干有红色散在点状皮疹,心率快,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速。神经系统检查可见左侧鼻唇沟变浅、口角左歪、伸舌偏左,构音不清依旧,左肩疼痛明显,左上肢无法抬起,只能紧贴胸腹部,左下肢仅能轻微在床面横移,抬起十分费力。 面对这样的向珂,我院的治疗团队从身体到心理,给予了他全方位的关怀。
医生用药放心
在用药上,医生始终坚持“合理用药,不该用的坚决不用”的原则。在脑血管二级预防用药的基础上,根据他的具体症状精准添加抗过敏、控制心室率、改善睡眠的药物,绝不滥用不必要的药物。这不仅让治疗更有针对性,更帮向先生和家属节省了不少开支,避免了花冤枉钱。家属每次提到这点,都忍不住称赞:“医生开药心里有数,我们花钱花得明白,特别放心!”
康复师的耐心与鼓励
而康复师们的耐心与鼓励,更是成为了向先生转变的关键。起初,向珂因为身体的痛苦和对康复的抵触,常常拒绝训练,甚至会因为一点小事发脾气。但康复师们从没有不耐烦,他们每天都会花时间陪他聊天,像朋友一样倾听他的焦虑和不安。“向大哥,今天我们先试试抬抬胳膊,就5分钟,好不好?”“你看,刚才那个动作做得比昨天好太多了,再坚持一下!”这些温柔的话语和一次次的鼓励,慢慢融化了向先生心里的坚冰。
他们会根据向先生的身体状况调整训练方案,在他疼痛时及时停下,帮他按摩放松;在他进步时真诚鼓掌,和他分享喜悦。渐渐地,向先生开始愿意敞开心扉,主动和康复师交流自己的感受,从一开始的抗拒训练,变成了每天主动问:“今天我们练点什么?”这种转变,不仅让康复效果事半功倍,更让他重新找回了面对生活的勇气。
在多方努力下,向先生的康复之路越走越顺。康复治疗上,中枢神经推拿、关节松动训练、点穴疗法、磁热疗法、平衡功能训练、等速肌力训练有序开展;
7月3日,向先生已经能自行拄单拐缓慢行走。如今,他的状态更是焕然一新:情绪稳定了许多,睡眠也明显改善,皮疹完全消退;认知基本正常,左肩疼痛大幅缓解;左上肢肌张力下降,肌力达2级,左下肢肌力达3级,右侧肢体肌力正常;能独立完成两侧翻身,拄单拐行走自如,坐位平衡3级,站立平衡2级,部分生活可自理。
从绝望抗拒到主动坚持,从轮椅代步到拄拐行走,向先生的每一步变化,都离不开医生精准用药的专业,更离不开康复师耐心陪伴的温暖。这不仅是医学的力量,更是医者仁心的见证——他们不仅治疗身体的病痛,更治愈心灵的创伤,让患者在康复之路上充满希望。
END